注册| 登录
高级检索
全部 主题 学科 机构 人物 基金
词表扩展: 自动翻译: 模糊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分享到:

营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营口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通知

营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营口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通知 营政发[2012]第28号 2012年12月14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营口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业经2012年11月15日营口市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营口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   一、序言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基础。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6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5个。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营口中心成立,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科技园营口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营口研究院签约落户,全市已有400余家企业与130余所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市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0%。“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申请专利362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08件,年均增长21.5%,专利申请量连续位居全省第四。375个项目获得国家、省科技计划立项,资金支持2.98亿元,“低品位菱镁矿高效制备电熔镁砂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项目成为我市首个国家863计划立项项目,215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政府科学技术奖励。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185亿元,增幅位居全省第三,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5.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1户。营口高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创业中心累计进驻孵化企业130家,孵化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辽宁渤海科技城”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建设并顺利推进。   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引进与选育农业新品种260余个,推广农业新技术80余项,培训农民科技经纪人929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达到20个。盖州市、大石桥市、老边区获批全国富民强县试点单位,大石桥市、老边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区称号。   民生科技发展势头迅猛。组织实施了“镁产业综合节能示范工程”、“中国镁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行动”,大石桥市获批辽宁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软土路基”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两种新药获国家新药证书和药品注册批件。   营口科技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新机遇。但是,我市科技进步和创新水平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少。二是科技创新支撑体系较为薄弱,科技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宽和完善。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仍然偏小,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亟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有待扩展。四是激励和引导技术创新的政策不完善,科技创新的环境与氛围还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辽宁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辽宁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二、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广泛集聚创新资源,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强区域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战略   根据国家、省总体科技发展战略部署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建设的战略需求,按照“创新驱动、资源集聚、集群发展、重点跨越”的战略部署,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为建设沿海经济强市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   资源集聚。建立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机制,创新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推动社会各种科技资源的集聚与整合,实现多部门集成创新和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   集群发展。围绕重点产业,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努力突破产业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丰厚度,加速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构建引领区域自主发展、内生发展、集约发展的强大引擎。   重点跨越。瞄准产业高端,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占据技术链和产业链的高端,加速高增值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和扩散,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科技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研发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5%。   --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突破15项以上重大关键技术,开发15项以上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装备和15个以上系列产品,形成5项以上国家标准。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拥有发明专利。   --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健全。国家、省、市级各类研发机构分别达到10家、150家和350家;引进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500强企业的研发机构40家;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达到100家。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5%以上;年均引进农业新品种50个、引进推广新技术20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突破50个,选聘农民科技特派员2000人;社会公益领域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成效显著。重点打造镁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光电光伏产品、建筑装饰产品、电机及电气设备、汽车保修与检测设备、印刷包装设备七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在关键技术领域培育一批掌握前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科技与文化实现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对文化的支撑,建设科技与文化融合相互促进的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保障文化强市目标的实现。   --科技计划与经费管理改革稳步推进。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科技计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全局性和长远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有效落实,全社会自主创新环境明显改善。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资源集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加速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带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特别是由各级政府牵头,联合重点院校、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研发机构,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推进行业公共研发中心和研发平台建设。   2.加速构建科技服务体系   建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开放科研设施的合理运行机制,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成果、专利与技术标准等科技文献资源信息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与示范,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科技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企业孵化、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科技中介机构,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建立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3.加速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对区域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各园区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辽宁渤海科技城等重点产业区为依托,以优势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科技研发样板区和高端产业集聚示范区。   (二)突破重大关键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在重点领域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1.突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重点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八大领域,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加强数字化、智能化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研究,研究开发机器人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集成,增强装备制造数控加工和复合加工能力。重点发展海洋石油工程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矿山安全及应急救援设备等高端设备。   --新材料。重点发展新一代新能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纺织材料和精细化工材料。   --电子信息。重点开展计算机及其相关配件、软件、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传感器及智能仪表等领域技术研究,推进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   --生物与医药。生物领域重点开展DNA重组与干扰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化学合成药物领域重点开展组合化学合成技术、新药筛选与评价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海洋天然产物活性物质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研究。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重点开展光伏电池制造、光伏电池组件封装、生物质能源利用以及在山区建设大型风电厂等技术研究。在冶金、化工、镁质材料、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开展节能降耗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   --资源与环境。重点开展优势矿产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开展“三废”治理、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集成、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技术研究;开展生态修复技术、海水淡化技术与设备研究。   --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生物育种产业,重点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设施农业及其配套、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航空航天。加强综合航空电子、环境控制、安全及救生三大机载系统、BD-MSV系列商用卫星地面站成套技术设备等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民用飞行器、水上运动飞机、多用途通用飞机。   2.围绕重点产业集群,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依据我市打造“458”产业集群的总体布局,重点培育七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镁质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大石桥镁质材料产业园区为重点区域,以营口青花集团、营口菱镁化工集团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档镁质耐火材料、镁化工、镁金属及合金、高档镁质建材、镁质功能材料等产品,在镁产品高端领域参与全球竞争,打造镁质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老边区化工产业园区为重点区域,以营口市向阳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营口市风光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正威国际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国聚酰亚胺项目为基础,重点研究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聚酰亚胺薄膜、高性能树脂、新型高分子聚合物催化剂以及各种功能助剂系列添加剂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建设国际一流的聚酰亚胺高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光电、光伏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营口开发区鹊鸣湖科技产业园、沿海产业基地、高新区为重点区域,以营口晶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东旭(营口)光电显示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展光伏电池制造、光伏电池组件封装、光电显示器等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发展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高效低成本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制造设备和组件封装设备等光电新产品,打造光电、光伏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建筑装饰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大石桥、沿海产业基地为重点发展区域,以辽宁亚泰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营口盼盼硅藻土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研发新型墙体材料制造技术、低碳节能建材制造技术、硅藻土新型装饰材料制造技术。重点开发外墙外保温材料、高端镁质墙体材料、聚氨酯硬泡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板材、新型硅藻土基复合材料等产品,逐步形成完整的新型装饰、建材产业链条,打造建筑装饰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电机及电气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北海新区电机产业园、营口开发区熊岳输变电产业园为重点区域,以新东北电气集团、辽宁防爆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研究开发高端输变电及控制设备。重点开发防爆电机、大中型高压电机、永磁系列电机、伺服耐高温电机、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特种输变电设备制造技术、智能化变电站及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及诊断装置等产品和技术,打造电机及电气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汽车保修与检测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老边区汽保工业园为重点区域,以中意泰达(营口)汽车保修设备有限公司、营口光明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展高精尖汽保设备研究。重点研发大型及特种轮胎拆装机、通用动平衡仪、机车及动车举升机等技术与产品,打造汽车保修与检测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印刷包装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沿海产业基地印刷包装产业园为重点区域,以辽宁大族冠华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岩崎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展数字化印刷设备研究。重点研发印刷专用材料自动化生产线、印刷包装生产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大规格胶印机、大规格CTP制版机、数码喷墨印刷机、激光模切机等技术与产品,打造印刷包装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三)开发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加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与应用,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1.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   在基础设备方面,推广和应用机械行业高档数控系统,重点研发五轴以上联动数控机床,高精度数控电加工机床,大型、多点数控锻压机床,数控大型镗铣床等数控加工设备。   在重大装备方面,重点开发大型铝、镁、钛合金特种构件制造技术与装备,大吨位机械压力机设计与制造技术,大锻件生产用直驱锻造压力机及热模锻压力机;重点推广和发展冶金行业用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与设备、薄板带连铸连轧设备、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设备、高精度合金钢轧制设备、大型真空精炼装置、干熄焦设备。   在装备制造业自动化建设方面,加快工业自动化发展,开发大型复杂生产过程和连续生产过程所需综合自动化系统,多种现场总线标准和工业以太网并能利用互联网的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   2.提升原材料产业竞争优势   加强原材料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加工深度,提升原材料产业竞争优势。   一是要大力开发高性能金属材料。重点开展钢水纯净、晶粒细化为方向的钢铁材料的高性能化共性技术研究,开发超宽高强特厚板轧制技术,超薄高强卷材轧制技术,大钢锭以轧代锻直接轧制中厚板技术,重点发展特种汽车用钢、集装箱板、大口径石油管线用钢板、耐候结构钢板、舰船用宽厚板等产品。重点研究高性能低成本有色金属合金制备技术、高硅合金制备及其铸锻成型加工技术;开发高强铝合金材料;开发高速列车、汽车、船舶、航天航空等领域用优质合金板材及军工材料。   二是要大力开发新型纺织材料。重点研究FDY高强低缩锦纶长丝关键技术、聚苯硫醚(PPS)纤维工艺优化与深加工技术、印染过程自动检测及在线控制技术、数码印花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新型涂料染色技术、印刷废水热能回收利用技术;开发FDY高强低缩锦纶长丝及深加工制品;开发碳纤维、植物纤维、变色纤维等功能纺织纤维技术及产品;开发新型纺纱技术,开发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开发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功能性后整理技术。   三是要大力开发先进复合与纳米材料。重点研究高性能纳米非铂催化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技术、高性能纤维与基体材料的界面复合技术;开展纳米材料与纳米复合材料可控制备技术及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纳米级非金属矿物制备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化工催化用纳米介孔材料制备技术,高选择性高活性纳米金属氧化物和金属催化剂制备技术;开发特种耐蚀耐磨金属基复合材料,特种耐磨耐高温非金属复合材料;开发低成本复合材料、复杂构件制造技术及装备。   3.推进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产业的整体性突破   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传感器与智能仪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   电子元器件制造方面,重点研究中高档片式元器件,光集成和光电集成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大功率LED照明管、LED封装用基片,新型平板显示器件,高密度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GPS定位、手机定位等目标定位产品和设备的设计、制备、检测工艺与技术。   汽车电子设备制造方面,重点研究汽车行驶与安全电子、车身与车载电子、中央计算机与整车网络三大电子类控制系统技术;研发汽车电线束等汽车关键部件生产技术;开展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设计与开发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   传感器及智能仪表设备制造方面,开展支撑物联网和传感网前端采集传感器技术和传感器节点集成化技术研发,发展低成本传感器网络、智能化信息处理及规模制造技术,开发计量仪表、工业和医用X射线仪器、智能电网应用仪表、智能交通分析仪表及成套自动化检测设备及控制系统。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与设备制造方面,重点研究快速成型技术(RP)、快速模具技术(RT)等先进设计技术;研发中高档数控(CNC)技术、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等先进加工控制技术;开发智能化控制器,大型传动装置用高效、节能调速系统,数字化、智能化传感器,现场总线集成的各种软件及硬件产品,智能化工业控制部件。   (四)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加强技术开发与集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获取一批关键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大幅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生物育种与良种繁育技术。重点研究创建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林草、畜禽与水产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重点开展超级稻和专用高油、高蛋白糯玉米等新型高效育种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研究;推广无公害及绿色优质水果产业化生产技术;开展水产种苗培育、遗传改良技术研究;开展绒山羊联合育种、家畜人工授精技术和快速繁育技术研究。   --农作物种植与畜禽、水产养殖技术推广。重点研究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水稻高产综合配套栽培等技术;推广设施农业及其配套技术;推广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优质、高效、高产、精品农产品综合生产技术;推广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推广无公害及绿色优质水果产业化生产技术;推广水产无公害养殖技术;推广畜禽标准化小区建设管理技术、畜禽粪污综合化治理技术,提高秸秆饲料转化率技术。   --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可控环境下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优质高效和无公害全季节生产技术,连作障碍防治技术、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和农药化肥减量化施用技术;推广LED植物生长灯技术;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研究开发高密度鱼类、虾类和资源节约型贝类、健康养殖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模式,推广封闭半封闭的循环水养殖技术以及相关的配套装备。   --农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开展粮、油、果、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果蔬、花卉等鲜活农产品保鲜贮藏技术,鱼虾类活体运输等技术研究,研制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农产品保鲜贮藏设备。研究开发水果及蔬菜贮运保鲜中1-MCP(新型储藏保鲜剂)的应用;海水养殖、淡水养殖及海淡水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山珍品深加工新技术;柞蚕丝深加工技术。   --加强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研究土地、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技术。加强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研究与集成。研究不同类型水污染控制技术、农用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修复技术。加强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污染,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设施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开展工厂化种、养殖业建筑设施研究与设计,棚室环境因子的调控技术与工厂化育苗技术及配套设备设施的开发与研制,设施灌溉、施肥、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养殖业的动物行为监视识别与饲养技术研究,基于遥感技术的农业资源和农情动态监测技术研究,基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温室环境模拟模型的温室环境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等,发展日光温室园艺作物生产。   2.实施农村科技示范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   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加速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十佳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十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分别达到40户,选派科技特派团50个、科技特派组100个,选送1600名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五)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重点突破制约我市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引领我市建立平安、和谐的人居环境和社会环境。   1.人口与健康   --开展高发出生缺陷疾病产前、产后干预技术研究,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保证人口规模、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开展肝炎、肺结核等重大新老传染病、地方病预防控制技术研究,将疾病的防治重心转向预防,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监测和预警的技术水平。   --开展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多发病的综合防治研究,研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防控制的有效措施和生物治疗技术;开展知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总结及传承方法研究,加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建立药品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反应体系;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2.公共安全   加强公共卫生、流行疾病、化学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技术研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安全食品链体系研究,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预警体系。   3.城市交通   推进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综合集成应用,实现交通运输与管理的智能化。开展区域间和城市的高效、快速交通监测指挥的信息化系统研究,开发城市高效安全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技术,保障城市交通功能的高效运转。   4.城市发展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障集成技术研究,重点解决城市水循环利用、大气污染物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开发针对北方寒冷气候的现代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发展绿色建筑、生态住宅,大力提高建筑物节能水平。   (六)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物联网服务业   重点推进物联网在智能交通、现代物流、工业智能生产、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普及和应用。重点建设现代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物流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开发应用仿真评价技术、网络化分布式仓储管理及库存控制技术、RFID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2.软件服务   加强嵌入式软件开发能力,促进软件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推动软件开发与管理咨询的融合,提升软件企业的咨询和服务能力,促进软件企业面向金融、交通、港口、海关、电信、制造业等部门和行业的知识库建设。   3.数字文化产业创新服务   加强服务外包、数字动漫及数字影视、网络出版、3G手机内容服务等领域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平台建设,包括自主动漫和游戏开发及衍生品设计等。鼓励发展工业设计、集成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等与制造业相关联的创意产业。   (七)加强资源与环境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能源新技术,攻克生态环境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关键技术,实现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发展能源新技术,提高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   重点研究和开发先进能源节约技术,大力推广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回收利用技术与过程优化控制技术,为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节能技术。重点开发镁质材料、新型建材、石化等高耗能工业生产过程集成优化节能技术和新工艺;以高效外墙外保温技术、高效保温门窗和热反射保温隔热技术研究等为重点,开发和推广新型建材、建筑节能和建筑构造综合技术。   --常规能源开发与利用。开展中小型锅炉低成本污染控制技术和烟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发火电机组先进控制、故障诊断计算机仿真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与监测治理。开展暴雨洪水、山洪泥石流、台风及风暴潮灾害的预测与监测技术研究,建立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实现科学防汛。   2.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关键技术,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效支撑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展污水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发特种危险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农村及小城镇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建立环境预警体系。开展采样与分析技术、重点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研究,区域环境质量地面自动监测、预报与预警。开发环境监测技术及仪器设备,构建环境污染预警体系。   3.发展海洋科技,加速海洋开发   加强海洋相关技术研究,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大幅提升海洋科技的整体水平。   --海水综合利用。开展盐及苦卤等海水化工系列产品的研发;重点开展大型电化学海水淡化、成套技术及设备的研制,建成日产5万吨的大型电化学海水淡化示范基地。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点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筛选和海水种苗选育繁育技术研究;开发海洋生物酶、甲壳质(壳聚糖)系列衍生物等高附加值产品;研究海洋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和海洋功能食品生产关键技术。   --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重点攻克渔业养殖生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技术、高效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养殖模式和养殖生态安全技术、安全水产养殖与养殖生物疾病防治体系及绿色渔药研发技术;发展创汇渔业、设施渔业、休闲渔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现代海洋运输与物流数字化技术。开发海洋运输和物流科学的决策辅助支持系统及航行安全保障系统,实现运输货物无缝中转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四、政策与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保障体制   进一步提高全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建立领导责任制度。深入实施党政领导科技创新工作目标责任制,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各市(县)区政府绩效评价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强化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建立健全科技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   (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切实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系列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引进科技人才,对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形成的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依法列入成本核算。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对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的重大项目和有功人员予以嘉奖,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在引导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强化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总量与我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同步。各市(县)区、园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其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基金等手段,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和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建立健全专利申请、转化资助及奖励政策,鼓励企业、个人申请境内外专利等知识产权,切实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鼓励和扶持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维护专利发明人和专利技术、专利产品的合法权益。   (五)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加强对科技领军人才、新兴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依托各园区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扩大博士后工作站建站数量和招收规模。发挥产业和项目的人才吸附效应,着力培养、引进和集聚一批我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急需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实用技术专业人才。   (六)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   强化产学研合作,建立科技顾问制度,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通过共建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形式组建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与前瞻性技术研究。鼓励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建立科技园、技术入股、并购科技型企业,加大对我市急需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引进和再创新,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组织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科技合作。   (七)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加强科普基地和科普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图书馆、科技馆等基础设施,举办各类科技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提高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发文文号:
营政发[2012]第28号  
颁布部门:
营口市人民政府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
现行有效
颁布日期:
2012-12-14
实施日期:
2012-12-14
内容分类:
科技:科技一般规定
原文获取
正在处理中...
该文献暂无原文链接!
该文献暂无参考文献!
该文献暂无引证文献!
相似期刊
相似会议
相似学位
相关机构
正在处理中...
相关专家
正在处理中...
您的浏览历史
正在处理中...
友情提示

作者科研合作关系:

点击图标浏览作者科研合作关系,以及作者相关工作单位、简介和作者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发文刊物及参与国家基金项目情况。

主题知识脉络:

点击图标浏览该主题词的知识脉络关系,包括相关主题词、机构、人物和发文刊物等。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 用户帮助| 京ICP备1202074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329号

检索设置


请先确认您的浏览器启用了 cookie,否则无法使用检索设置!  如何启用cookie?

  1. 检索范围

    所有语言  中文  外文

  2. 检索结果每页记录数

    10条  20条  30条

  3. 检索结果排序

    按时间  按相关度  按题名

  4. 结果显示模板

    列表  表格

  5. 检索结果中检索词高亮

    是 

  6. 是否开启检索提示

    是 

  7. 是否开启划词助手

    是 

  8. 是否开启扩展检索

    是 

  9. 是否自动翻译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