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高级检索
全部 主题 学科 机构 人物 基金
词表扩展: 自动翻译: 模糊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分享到: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沈阳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沈阳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沈政办发[2011]第8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沈阳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沈阳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和指导“十二五”期间沈阳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的协调与繁荣,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沈阳经济区核心地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沈阳经济区发展要求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以及《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沈委发[2008]1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在《沈阳市2008-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沈阳市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基础   我市作为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性改革试点城市和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自2008年在全国推广沈阳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以来,特别是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之后,以国家和省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和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发展契机,着力抢抓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推动作用,实现并提高了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文化产业总体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2.74亿元,增速达到20.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4%。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规模看,2010年,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73.84亿元;以网络、休闲娱乐和其他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服务为主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61.2亿元;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97.88亿元。文化产业包含的9大行业类别增速均高于11.0%。我市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厚实的发展基础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初步完成产业布局优化和提高产业集中度的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围绕“三大目标”和“五大任务”,结合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确立了“一轴、两翼、三中心、四大集聚区、五大交易市场”的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出版发行(印刷)、娱乐演出、动漫制作和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和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的基本发展思路。在“东西南北中”的城市空间布局中,规划了东部棋盘山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西部胡台包装印刷产业集聚区、南部浑南动漫产业集聚区、沈阳北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中部“故宫方城”文博旅游产业基地,并提出支持从源头(内容)上引入大项目建设,发挥对基地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借此推动在整个区域产生集聚效应。   (二)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中的文化与科技融合。   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和扶持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创新文化产品样式,创造条件、优化环境,为企业推动科技创新注入动力和活力。我市目前已为浑南动漫产业集聚区提供了5座动漫大厦,建成了亚洲一流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为200家以上企业提供24小时全负荷运转服务;市政府每年列支2000-3000万元作为动漫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4D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美影厂合作推出了中国第一部立体动画电影并进入全国各大院线;与文化部合作建立了中国4D艺术中心,该中心已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基地”。市委、市政府还重点扶持了沈阳非凡创意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和拥有国际知名杂技品牌的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拥有民族动漫品牌的辽宁治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   (三)搭建出文化产业投融资和交易展示平台。   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对接,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开展银企合作、融资担保,并逐步培育、健全和完善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文化产权交易体系,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积极构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大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和健全行业组织,推行文化领域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推动行业组织更好地履行市场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责。在重点打造国家级展会品牌“东北文博会”和“印刷技术博览会”的同时,成立了辽宁·沈阳文化知识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通过在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文化企业贷款担保资金,并与沈阳恒信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委托运作协议,为中小文化企业搭建了文化产业投融资和交易展示新平台。   (四)构建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文化资源,逐步将重点文化企业构建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格局:确立了以沈阳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支柱型文化企业的发展格局;确立了以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文化“走出去”发展格局;确立了以沈阳传媒网络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上市文化公司发展格局;确立了以沈阳非凡创意动画制作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动漫衍生品授权经营发展格局;确立了以沈阳电影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文化品牌连锁经营发展格局。   (五)初步形成以沈阳经济区文化产业核心区域为基点的集聚效应。   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浑南动漫产业基地为核心,吸引了周边动漫制作企业加盟,入驻企业已达到146家。沈阳文化艺术设施的建设已实现了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对沈阳经济区全面开放、资源共享,形成一体化文化合作服务网络;加强了对沈阳经济区的宣传报道,与各市媒体的新闻联动,加快推进了沈阳网、沈阳出版社作为八城市共享的新闻发布平台、图书出版平台的建设进程。“电影同城化”和旅游一体化已经在逐步实现中。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观念体制滞后与人才品牌缺乏,文化服务业核心地位有所减弱,单位从业人员规模偏小,人均创造增加值偏低”四个方面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胡锦涛总书记“要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群建设,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指示精神,按照沈阳“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和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总体要求,将发展高端文化产业作为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利用沈阳经济区文化产业核心优势,加快国际化步伐,积极探索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沈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高校集中和文化多元的特点,强化创意、创新、创造的城市精神,引领区域高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潮流;引导传统优势产业走文化改造之路,用文化创意和产品设计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通过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全市资源整合,实现沈阳市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力度,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建设展示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提升城市文化底蕴,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统一。用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层次推进,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用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解决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的同时,借助行政推动力量,加快推进资源整合与产业发展步伐。   4.坚持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和科技相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数字网络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数字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鼓励新兴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相融合。   (三)发展目标。   1.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以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按“一轴、两翼、三中心、四大集聚区、五大交易市场”的空间布局,继续大力发展出版发行(印刷)、娱乐演出、动漫制作和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继续培育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和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力争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或超过20%(现价),使沈阳成为东北亚地区文化产业研发与交流中心、文化产品生产与流通中心、文化娱乐休闲与消费中心,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为文化强市。   2.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文化资源,将我市重点文化企业构建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形成文化氛围浓郁、管理体制科学、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产业、产品竞争力明显提高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3.在我市大型文化企业中,遴选出如沈阳出版发行集团、沈阳传媒网络有限公司、沈阳四维(4D)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3-4家骨干文化企业,“十二五”期间,将其打造成为强势品牌企业或上市文化企业。市委、市政府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中,确定2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给予扶持。   4.再获批1-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培育10个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1-2个上市企业;争办1-2个国际性大型文化产业展会或论坛。   ⒌完成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以浑南动漫产业基地为核心,整合沈阳经济区动漫产业资源,进入全国动漫产业第一集团;棋盘山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积极开发新兴文化创意项目,形成文化旅游项目集聚和人流集聚;沈阳四维(4D)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力争取得更大突破,进入全国前列;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与美国快乐时光演出公司签署中美和南美地区巡演3年演出合同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和对接渠道,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加快沈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进度,2015年形成产业规模;沈阳(法库)陶瓷文化产业园、沈阳“123”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沈阳(大东)汽车文化产业园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打造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带动功能、放大辐射效应。   三、发展战略和协调关系   (一)发展战略。   1.协调发展战略。坚持集中发展与区域均衡相结合。根据不同文化产业门类和不同价值链环节对配套条件的要求,结合各区域的实际条件和功能定位,统筹项目布局,既能适当促进产业的相对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培育的产业,又能兼顾区域均衡,形成产业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2.并行发展战略。坚持龙头企业引领、重大项目带动、集聚区拉动并行发展。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带动周边区、县(市)文化区域协调发展;以文化支柱产业和大型文化集团、重大项目为龙头,带动各类文化产业发展;以四大集聚区为文化产业增长的支撑点,明晰产业定位,吸引资源集聚,实现多层次、全方位发展,拉动相关产业与周边区域的发展。   3.品牌促进战略。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市历史的、地域的、现代的多种文化资源,创建名牌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打造城市文化产业品牌,以品牌促进产业发展。   4.整合联动战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文化资源,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坚持国际化视野,与国内外文化强市形成互动;利用建设沈阳经济区的良好机遇,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七城市形成联动发展。   ⒌人才推动战略。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强与高校等人才培养机构的合作,着力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把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战略性任务,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创业人才。   (二)协调关系。   ⒈转变发展方式与协调发展。要将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性产业和重要载体。通过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创业,形成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⒉主体协同与协调发展。重视政府、中间组织和企业三类主体的协同,加强文化产业综合协调机制的建设;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利用自有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向相关产业延伸发展和衍生产品开发;鼓励商会、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发挥桥梁纽带、服务支持作用,为营造品牌做好专业化服务。   ⒊县域协同与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中心城区文化产业的同时,积极推动新民、辽中、法库、康平等县(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突破行业壁垒与地区分割,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联合与重组,促进文化产业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形成以中心带动边缘、以集聚区带动重点产业的格局。   ⒋文化同城化与协调发展。借助沈阳经济区建设,以沈阳为核心,大力打造“一小时文化消费圈”,构架“大沈阳”文化网络,用中心城市带动和辐射沈阳经济区内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七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全国文化产业的地域性强势集团。   ⒌创意设计与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挖掘好、利用好、转化好工业及相关产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在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中的作用,强化文化产业发展与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平衡两者关系,以文化促工业,以工业兴文化,形成以中国“工业文化”为标识的沈阳文化产业发展特色。   ⒍经营性产业与公益性事业协调发展。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加速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坚持文化惠民不动摇。防止单纯追求市场化、商业化,防止单纯追求印数、票房、收视率,实现文化产品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体制改革成果。   四、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产业。   1.出版发行(印刷)业。做大做强沈阳出版发行集团。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合资合作等方式,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步伐,扩大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到2015年,实现总资产8亿元、经营收入6亿元。支持沈阳出版社出版一批在国内有市场、有影响的精品图书。2015年,出版图书要达到800种,力争获2个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和1个国家级图书大奖。支持沈阳出版社实施“走出去”战略。2015年,要在沈阳经济区城市群兴办分社或出版中心,以提高大众出版物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市新华书店以品牌建设为基础,以资本运作为手段,以连锁经营为途径,开拓新的经营网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把图书发行规模做到全省第一,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2015年,实现图书发行收入3.5亿元。   2.娱乐演出业。加强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设施建设。引入战略投资者,新建、维修和改造沈阳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文化娱乐设施,依托中心城市的文化汇集、人口汇集功能和潮流时尚的优势,打造区域性文化演出中心和娱乐消费中心。充分依托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群体的人才和资源优势,不断扩大在国际国内演出市场的影响,使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旗舰;沈阳演艺集团整合辽宁京、评剧演出资源,组建跨地区的京、评剧院团,扩大和提升沈阳在全国城市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推进“刘老根大舞台”的连锁发展,做大做强“二人转”特色演出业;弘扬京剧唐派艺术、评剧“韩、花、筱”艺术;积极打造独具沈阳地域特色、富于东北风情的品牌剧(节)目;促进演艺与娱乐餐饮的有机结合,打造与传播文艺演出特色品牌。   3.动漫制作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浑南动漫产业集聚区。通过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完成三期项目建设。继续鼓励和壮大原创力量,大力吸引和发展研发实体。至2015年,浑南动漫产业集聚区在确保现有入驻企业数量的基础上,坚持做优扶强,引入世界500强文化企业,如梦工厂及好莱坞地区知名动漫企业;启动沈阳动漫研究院、沈阳动漫城项目。加快版权交易平台建设,鼓励通过动漫形象授权、版权代理和中介服务等形式,延伸动漫产业链,吸引境内外投资,形成全国一流的动漫产业研发、孵化、生产、制作基地和动漫产品发布、展示、交易中心,确立沈阳动漫产业在全省和东北地区的主导地位。启动占地面积500亩的4D立体技术产业园建设项目。以世界领先的4D技术作为产业整合的龙头,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吸纳整合产业链内及与4D技术具备互补性的优秀创意人才与发展中企业。“十二五”期间,通过以4D技术引领,形成完整的4D产业集群,实现产值40亿元,从而成为国内最卓越、最全面的4D技术产业园区。   4.文化旅游业。加快棋盘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以秀湖景区和森林公园为核心重点开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温泉养生、户外健身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国内著名演艺策划机构,共同打造一台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充分依托铁西工业文化区和大东工业文化区等工业遗存,积极打造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等项目和品牌,增加体验休闲内容,形成以沈阳工业文化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特色旅游精品。加快“故宫方城”地区的拆迁和改造工作;推进皇姑乐天世界、北陵文化产业园、辽城文化园等项目建设;扶持于洪丁香湖文化旅游中心、蒲河生态文化休闲体验区、法库辽文化风情小镇体验区等项目建设。支持辽中县全力打造以珍珠湖为龙头的蒲河廊道“水文化”,借助世茂集团投资283亿元兴建辽中珍珠湖世茂生态城项目,抓好景观节点建设和特色文化植入,特别是将投资千万元的室内舞剧《珍珠湖》全面平移至户外,转成大型实景演出项目。以沈北新区申报国家级“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契机,推进以“非遗”为产业增长点的文化品牌战略,鼓励实现“非遗”资源的市场化传承和保护,大力完善沈阳文化旅游载体建设。开发和打造针对“世遗”和“非遗”线路的遗产游,以及工业游、休闲度假游、民俗游、佛教游和环沈阳城市游等旅游路线和品牌,积极引进和培育2-3家大型龙头旅游企业,塑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品牌项目和主题旅游精品;以“一宫两陵”和张氏帅府为依托,整合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覆盖八城市的文化旅游圈。推进以沈阳故宫和满族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衍生产品开发、设计、制作和销售,挖掘文化内涵,增加游客体验值;推进旅游景区(点)将自有品牌注册商标,支持特色旅游节庆活动。   (二)积极培育产业。   1.影视传媒业。以沈阳电视台、沈阳人民广播电台合并成立沈阳广播电视台,组建沈阳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为契机,推进传媒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传媒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增强融资能力、扩大市场覆盖,做大市场份额。努力升级传媒技术,更新传媒设备,结合数字高新技术提高传媒产品的加工、制作水平。依托关东影视城等载体,建设高水平的影视传媒拍摄制作基地,集聚优秀人才,创造良好条件,扶持影视剧本,特别是本市原创剧本的创作、拍摄与生产,实现产品向产业的转化;同时,大力发展电影发行院线,推进县级城市数字影城建设。   2.创意设计业。以铁西区、大东区、法库县装备制造业和陶瓷制造业为载体,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运用先进文化创意理念,引入先进技术,借鉴先进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使文化创意设计在工业、制造业的文化提升功能得到逐步渗透,以促进文化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分别以铁西区、大东区为区域核心,推进铁西“金谷”国家级生产性服务业总部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工业创意研发与设计机构,通过研发、设计、营销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品牌和企业竞争力。以法库县为核心,进行陶艺创意设计开发,增强陶艺产品文化附加值,提升企业品牌和竞争力。此外,还要积极培育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创意设计业,对工业遗存、闲置楼宇进行再开发,实现价值的全新提升。   3.广告会展业。积极培育品牌展会。继续办好中国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品牌展会,努力打造“中国(沈阳)国际动漫产业发展论坛”、“东北亚区域发展与合作论坛”、“世界多媒体与互联网峰会”、“中国(法库)陶瓷博览交易会”等新兴品牌。维护和升级“韩国周”、“皇寺庙会”等节庆活动,争取国际著名会展权威机构和知名企业在我市举办展会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申办国家级专业会议和展览。以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积极推进现有会展场所的改造升级,构建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会展载体。依托沈阳广播电视台和传媒创意带等载体,充分发挥区域广告媒体市场的优势,积极促进网络广告等新兴广告媒体的发展,扶持一批知名广告公司树立品牌、打造本地旗舰企业,全面提升广告业的整体水平。   4.数字内容产业。积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以东北大学科学园(东软)、沈阳软件出口基地为载体,支持软件研发、信息集散、科研转化和培训服务,形成东北地区最大软件出口集散中心。积极打造沈阳第四媒体,力争在2015年前把沈阳网建成国内知名的新闻网站和区域门户网站。积极开发数字音乐、网络书刊、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数字出版和数字教育等新兴业态。以沈阳传媒网络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推进电视数字化进程和数字电视制播设备、传输设备的升级与改造、文化增值服务等。   五、空间布局   (一)一轴:“金廊”文化中轴。   以北陵大街-北京街-青年大街-浑河大街为主轴线,再向北延展至黄河北大街至浦河大道,向南延展至浑南新城。通过中轴地带的跨区整合思路,培育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意识相融合的区域经济体,使之成为沈阳市文化产业形象标识。   建设重点: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打造以沈河区青年公园至浑河核心区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著名品牌、企业,发展现代传媒、新闻出版、创意设计、现代咨询、体育会展等产业,进一步强化中轴区域的文化辐射功能。加快建设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项目,拓展北方传媒大厦服务功能,加强城市文化景观大道的提升与改造,加强商业配套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在全市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创意环境和氛围。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使“金廊”中轴成为沈阳文化产业的地标、沈阳城市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用以表征老工业城市的现代商贸和文化活力。   (二)两翼:铁西工业文化区和大东工业文化区。   依托铁西区以铸造博物馆、铁西工业走廊等为代表的传统工业特色旅游项目,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业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特色旅游项目和大东区华晨宝马、华晨金杯、北盛通用等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形成的东北汽车城等资源,形成以工业旅游为主导的铁西工业文化区和以工业设计为主导的大东工业文化区,积极促进消费型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引导生产型文化产业的研发,构建沈阳文化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工业文化”标志城。   建设重点:   做好区域文化产业规划,建好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面向全国征集工业文物;抢救和保护好北方重工、华润雪花啤酒、沈阳水泵、沈阳化工、红梅集团、黎明航发、航天新光、沈阳造币厂、沈阳东基等工业遗存,科学开展空间修缮和资料编撰工作。以工业旅游、工业体验为切入口,打造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老龙口酒文化博物馆、八王寺水博物馆、汽车博物馆等特色项目。设立会展和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积极发展旅游、会展、创意设计、休闲娱乐等产业,开发带有工业特色文化符号的大众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品,促进“工业文化”衍生产品的生产与推广,为文化产业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和扩大化打下基础。加大宣传力度,塑造沈阳“工业文化”特色品牌,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工业文化”标志城。   (三)三中心。   1.历史民俗文博中心。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整合区域内清文化、民国文化、抗日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以沈阳故宫博物院为龙头,通过历史挖掘、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传承和发扬沈阳历史文化,进而合力构建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博中心。   建设重点:   “故宫方城”历史文博街区。东至东顺城路、西至西顺城路,南至南顺城路,北至北顺城路,形成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和娱乐消费于一体的东北知名历史文化综合消费区。充分挖掘“清文化”内涵,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提高沈阳故宫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通北通天街,将金融博物馆、张氏帅府和沈阳故宫连接为整体,以清代和近代建筑风格为主,逐步复原“故宫方城”建筑风貌,形成“故宫方城”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重新规划沈阳路,形成宫廷餐饮、皇家酒店和八旗文化主题为主的东、中、西三段的业态布局。规划开发盛京二期古玩市场,引进规模企业和品牌,带动“故宫方城”文气。开发以“清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精品和大众旅游产品等衍生产品。   北运河历史观光带(皇姑区段)。沿线规划和建设4公里长的包括北陵、新乐遗址、舍利塔等十处展示沈阳历史文化和人文典故的优美景观,形成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观光文脉”。以舍利塔为基础,恢复建设回龙寺,形成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产业项目。修缮新乐遗址,开发为具有体验性质的人文产业园。以世界文化遗产昭陵为主体,打造北陵文化产业园。着重挖掘历朝民间传说、典故和神话,以大型歌舞展演、曲艺演出、茶社说书和书画艺术鉴赏等形式,推出“新乐原始人家”等历史文化品牌。   北市场民俗文化街区。以现有的实胜寺、锡伯族家庙及满州省委旧址为基础,结合每年的皇寺庙会,以体现市井文化、民俗文化和寺庙文化为核心,建设以民俗文化演艺、古玩及工艺品交易、休闲娱乐、旅游服务为主的民俗风情文化区。进一步挖掘和收集北市场历史相关资料和文化资源。恢复传统杂耍表演项目,发展具有老北市特色的大众化娱乐休闲项目;以“皇寺庙会”为驱动,做足庙会民俗活动,形成特色品牌。   民国、抗日文化遗址带。以张氏帅府为起点,连接孙烈臣、杨宇霆等民国时期六大政要官邸、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英美二战盟军战俘营等珍贵历史遗址,进行民国、抗日文化旅游开发。通过线路设计、人员培训、展馆建设、史料搜集等方式,挖掘和开发这些历史遗存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国、抗日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2.文化娱乐消费中心。通过在原有繁华商业区进行科学规划,形成政府、商会、企业间良性互动的街区组织管理体系。以文化需求为主导,大力发展特色突出,集商业、饮服、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街区,形成立足辽宁、辐射东北的文化商贸与娱乐消费中心。   建设重点:   西塔朝鲜族风情街。借助西塔地区丰富的朝鲜族文化资源和现有文化基础设施,发展以演艺、餐饮、娱乐为支撑的演艺娱乐产业,形成民族文化突出、产业类型丰富的西塔朝鲜族风情文化娱乐街区。   太原街、中街、东中街时尚休闲文化街。借助目前较为成熟的商业发展现状和良好的区域品牌及知名度,注入时尚文化元素,增加文化休闲餐厅、文化体验互动项目、时尚消费项目等,提高文化、旅游、休闲娱乐、餐饮比例。鼓励企业建立集采购、结算、营销、服务、供应商管理、顾客管理等经营全过程的开放式管理系统。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发展,从以实物消费为主向精神消费比例逐渐增大发展,实现由传统购物型商业街向休闲综合性消费商业街的转变。   南运河文化休闲带。依托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青年公园、鲁园古玩市场、万泉公园等人文和社会资源,以鲁美文化产业园为节点,积极发展艺术创作、艺术品交易、时尚设计、文化创意等业态,规划建设美术家工作室群落、艺术家作品展览中心等,同时配套建设餐饮、休闲吧等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利用城市核心区水系资源,形成滨河文化创意长廊。   3.科技传媒创意中心。以电子出版、传统传媒为依托,结合整个大五里河的改造和搬迁,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三好街电子科技街区以及电子出版等市场,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的科技传媒创意中心。   建设重点:   三好街电子科技街区。以赛博数码大厦等八大楼宇为依托,扩大区域,进一步提升三好街作为电子科技商贸中心的硬件优势和设施优势。促进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促进网上资源共享和交易平台的搭建。加强经销商与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科技企业的合作与发展,促进我市电子信息软件从产业链下游的销售流通向产业链上游的生产和研发环节扩展。   沈阳传媒集聚带。依托沈阳广播电视台等主流传媒平台,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大力发展与传媒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如电视制作、广告代理、出版、印刷、广告、动漫、网游等,形成从节目制作、大型活动策划、组织广告传媒和教育培训到影视经纪人及金融投资服务等传媒文化企业的集聚。   浑河滨水休闲带(五里河段)。在五里河公园附近,于2013年建成总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1800座的中央剧场、1200座的音乐厅、500座的多功能厅在内的沈阳文化艺术中心,使之成为浑河景观体系中重点标志性建筑。打造艺术文化服务、休闲娱乐和婚庆创意服务等业态,开发创新性旅游项目,形成沈阳南部都市人群休闲观光的目的地和城市滨水艺术乐园。   (四)四大集聚区。   由“东南西北”空间布局形成的四个文化产业基地已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对周边地区的文化产业带动作用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初步形成了四大文化产业集聚区。   1.东部棋盘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东至沈抚市界,西至三环高速公路、沈北新区线,南至浑河,北至沈北新区界,占地面积20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以沈抚同城战略和沈阳区划调整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依据,以生态立区为发展思路,依托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世博园”的品牌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健康科技、绿色宜居四大产业。   建设重点:   布局产业空间,完善配套设施。按照“绿廊、银带、四园区,形成L形发展骨架”的产业布局,沿沈棋路绿色景观走廊和浑河滨水旅游休闲景观带,布局重点旅游项目,实施“四园区”协调联动,同步发展。支持通过政府要素资源的投入,引入外部创新资源和风险投资,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旅游消费内容,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商品,培育文化演出市场,满足人们“夜文化”生活消费需求。   开发重点项目,强化集群效应。以秀湖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为依托,重点开发“温泉谷”、秀湖山水大型实景演出、中旅国际小镇赛特奥特莱斯商业街、中国书法公园等休闲旅游项目。以国际创意谷、中南卡通城为依托,重点开发出版传媒产业园、万国酒堡、国际数字产业园等集旅游文化、创意设计、数字动漫、影视传媒、会议会展、物联网为一体的创意产业群项目,形成产业集聚。   2.南部浑南动漫产业集聚区。位于东陵区(浑南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以二十一世纪大厦为核心,沿世纪路和新隆街,在两侧1公里范围内延伸,东起浑河大道,西至沈营路,南到沈阳环城高速路,背依苏抚铁路,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动漫产品的发布、展示、销售、制作平台。通过成立专业运营公司和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集聚区内企业提供一流的工作环境和综合性服务;以多种渠道凝聚产业资源和捆绑式招商,在集聚区内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形成东北地区最大的动漫产品交易中心,并通过浑南动漫产业孵化区将沈阳打造成为中国的“动漫之都”。   建设重点:   加快载体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以动漫世界大楼、动漫影视大厦、动漫影视城、昂立信息产业园和21世纪大厦等为载体的动漫产业孵化带,吸引具有创意活力和较好发展基础的动漫、数字媒体方面的企业入住,建成集动漫产业孵化、培训、创作、研发、生产、交易和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动漫产业集聚区。   强化平台建设,培育动漫人才。强化并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版权交易平台等支撑体系。支持举办中国(沈阳)国际动漫产业发展论坛,将其做成动漫信息的发布平台、动漫创作交流平台和动漫合作贸易平台。大力发展动漫人才教育培训,在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高校推进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三维成像、多媒体、美术、音乐等动漫关键技术环节的研发和教育,形成人才互动和培训孵化机制,鼓励学生到动漫基地创业。   落实扶持政策,形成创意氛围。继续保持原创比重较大的优势,积极支持兼具研发、生产、设计、制作的动漫企业,培育沈阳非凡创意、沈阳哈派动漫、沈阳福娃娃、沈阳深海等动漫制作公司,形成动漫产业孵化氛围。通过设立动漫产业发展基金,对进驻企业给予扶持,从而形成动漫产业发展的创意氛围。   3.西部胡台包装印刷产业集聚区。位于新民市境内新城,东至胡台镇与于洪区域界线,西至法哈牛镇东边界,北至小浑河南岸和后胡台村北端,南至秦沈快客运专线。规划面积为22.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以包装、印刷生产制造为基础,以包装印刷集散和交易为龙头,以包装印刷物流和配送为支撑,发展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排版制版、包装印刷、物流交易等整个供应链紧密结合的综合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北方包装印刷产业重点区。   建设重点:   引入重大项目,优化人才结构。支持从源头(内容)上引入出版印刷的大项目建设,加强与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合作项目,大力发展印刷产业,建成服务东北区域、辐射全国的印刷中心。通过引入出版印刷包装培训学校,对“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十省出版印刷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优化人才结构。   加速技术改造,形成拳头产品。通过建立包装印刷物流园、印务中心、培训中心,调整产业布局。加速扶持印刷企业、包装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鼓励发展数字印刷,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精品印刷、高档彩色印刷,到2015年,建成若干具有国际水准、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包装印刷生产线,形成拳头产品。建立包装印刷综合大厦,内设包装印刷设计、研发机构、信息机构、包装印刷产品标准制定及检定、检测、认证和咨询机构,包装印刷企业博览平台和技术平台。   4.沈阳北部文化产业集聚区。沈阳北部文化产业集聚区包括四个产业基地(园区):一是沈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二是沈阳(法库)陶瓷文化产业园;三是沈阳“123”文化创意产业园;四是沈阳(大东)汽车文化产业园。   (1)沈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位于道义开发区,东至东规划路,西至梅江北街,南至蒲田路,北至北规划路,规划面积2400亩。在规划建设中,通过建设包括3个主题公园、7个研发和生产基地、科技展示区、商业、服务、交通配套区,繁荣旅游市场、营造产业平台、形成出口基地,成为继陶瓷和丝绸之后传播世界、影响全球的中国第三大文化产品,进而拉动地方经济。   建设重点:   建设总占地面积450亩的方特欢乐世界项目工程。每年将接待500万游客,按门票300元/人计算,总体消费相当于门票的6倍,全年可为沈阳带来60亿元旅游收入。方特欢乐世界力争在2011年至2013年间陆续对外开放运营。   完善配套设施,服务消费市场。加快风情小镇、方特旅行酒店、园区绿化工程建设,尽快优化周边商业和居住环境,推动沈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文化生产商、文化运营商、文化消费者及其他创意机构连接,实现文化产业和市场需求间的有效沟通,形成良性互动。   (2)沈阳(法库)陶瓷文化产业园。以沈阳哈哈尼创意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沈阳(法库)陶瓷文化产业园,位于法库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哈哈尼创意有限公司东距203国道1500米,南邻中央大道,占地面积50亩,现已建成并实际运营。沈阳(法库)陶瓷文化产业园本着调整“北方瓷都”产业结构,打造“工匠瓷都来,器成天下走”格局的发展思路,通过搭建创意陶瓷设计、生产平台,引入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公司,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结合景德镇1700年制瓷工艺,进一步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和知名品牌,力争用3-5年的时间,形成南北陶瓷产业一脉相承,陶瓷文化水乳交融的“北方瓷都”新亮点。   建设重点:   尽快完成与顶级创意设计人才的全方位对接和深度合作。通过已成立的总投资1200万元的沈阳哈哈尼创意有限公司,从景德镇引入国师级工匠,并实现艺术陶瓷生产制作的顶级工艺与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乃至全国设计名家的全方位对接和深度合作,使陶瓷艺术和现代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确保出精品、出效益。   重点开发陶瓷礼品、艺术品和收藏品。沈阳(法库)陶瓷文化产业园依托沈阳哈哈尼创意有限公司已有“景德”、“环球”、“御牌”、“哈哈尼”、“美人醉”、“景德宝蓝瓷”等商标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引导其致力于对本地原材料的开发、试制,力争研制出适合北方制瓷人的各种原料和配方,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陶瓷礼品、艺术品和收藏品生产,并协助其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形成新的产业链,打造出新的品牌,力争成为瑞典“宜家”(IKEA)和德国“麦德龙”(METRO)的全球供应商。   (3)沈阳“123”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沈北新区辉山大街123号,规划面积5万平方米。沈阳“123”文化创意产业园采用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企业主导的规范化市场运作模式,以“科学”加“艺术”、“技术”加“创意”为园区发展的总战略,秉持“数字沈阳、艺术东北”的服务宗旨,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艺术品创作产业基地和沈阳(国家)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基地。   建设重点:   发展数字艺术产业。通过建设艺术品原创工作区、设计创意工作区、会展交流中心、学院创作实训基地、综合服务中心五个功能区,重点发展创意设计、艺术品原创、游戏动漫、影视制作,打造数字艺术产业集群,实现“文化+智力+科技”三者深度结合。   完善综合服务平台。继续完善数字艺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支持动画片制作过程所有必备的高端项目,同时还可为新媒体展示系统、技术培训及艺术品展示空间提供服务,使领先的技术资源在产业内实现共享,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与风险。继续完善网络游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为200家以上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功能。继续完善衍生品开发及交易平台,积极建立与国内外知名创意机构、全国知名展会和地区性专题展会之间的合作关系,将沈阳“123”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成为面向东北亚最大的原创艺术品交易和博览中心。   (4)沈阳(大东)汽车文化产业园。位于沈阳汽车城整车核心区的北部中心区域,北至三环、南至劳动路、西至望花北街、东临棋盘山风景区,占地10平方公里。在规划建设中,通过建设汽车主题公园、汽车会展博览中心、汽车创意产业园等设施和配套区域,打造以汽车文化主题公园为核心,集汽车运动、汽车博览、汽车教育、汽车研发、汽车体验、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汽车文化综合服务体,使沈阳(大东)汽车文化产业园成为东北地区颇具产业特色的生态文化区、汽车城的中心地标。   建设重点:   加快建设汽车文化设施。汽车文化主题公园建设要做到与汽车赛道、汽车贸易区和创意产业园有机结合;汽车会展博览中心建设要确保满足汽车会展、接纳各类大型展览及接待会务活动需求;汽车创意产业园要通过建设汽车电子城、软件园、数码动漫城、创意文化孵化器、科技大厦、环保产业园,引入动漫、广告、设计、音乐艺术等行业企业进驻,完成相关制作设计。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在利用区域内天然水系环境、改造提升原有防护林功能的同时,优化建设周边配套设施,包括旅游商业中心、现代化停车场、影视中心等,使汽车文化主题公园成为天然展厅、赛车的观众区、贸易区的后花园、创意产业园的展示区。   (五)五大交易市场。   从提升文化商贸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能力入手,创新商贸业态功能。通过积极推进辽宁·沈阳文化知识产权交易所股份制改造,加快文化与资本的对接,以资本为引擎,创新商贸业态经营方式和交易手段。以拓展经营范围、层次、国际化为导向,将沈阳打造成为市场要素活跃、产业要素齐全、文化特色显著、创新氛围浓郁和功能凸显的东北地区文化物流中心。   1.书刊批发市场。加快中国·沈阳书刊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扩大经营面积,改善经营环境,建立信息化系统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全面提升软硬件设施功能。把中国·沈阳书刊批发市场建设成东北最大、国内一流的书刊批发市场,使书刊批发市场的辐射作用更加凸显,经营范围得以拓展,经营规模明显扩大,在服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电子产品市场。位于三好街地段,通过布局提升与功能拓展,规划发展成为科技信息的集散地、高新技术及产品的贸易中心、东北地区的“硅谷”。进一步提升三好街地段作为科技中心的区位优势,激发创意活力,与科技传媒创意中心进行有机融合。对三好街包括信息产业大厦、赛博广场、百脑汇、新业电脑城和奉天硅谷等几个电子大楼进行规范管理,提升销售商的整体水平。对销售网络进行整合,鼓励完善三好街电子产品市场科技信息产业的开发利用,促进三好街电子产品市场对外业务辐射和科技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促进交易供需双方结合。制定《三好街电子产品市场管理条例》,建设三好街电子产品市场信息中心互联网站,逐步建成三好街电子产品市场内计算机信息流通的局域网,以及与各地、市信息交流的广域网。   3.古玩艺术市场。在“故宫方城”盛京古玩市场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和硬件的提升与改造,规划打造立足东北地区的古玩艺术市场。积极扶持古玩、故宫艺术品仿制、创造业的发展,鼓励兴办艺术品经营企业,建立健全当代古玩艺术品市场。支持在三好街、鲁园、“故宫方城”地区等街区设立艺术品销售展示分销区,积极支持古玩艺术品生产、销售和出口。支持通过参与中国古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等,进行古玩艺术品的外销服务,支持行业组织或企业定期举办文物艺术品展示和艺术品鉴沙龙活动。鼓励相关的行业协会制订“行规”。如画廊业、拍卖业、古玩业、艺博会等,规范行业的运作模式,加强营销和税收管理。争取到2015年将我市建设成东北地区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实现古玩艺术品交易额大幅度增长。   4.文化用品市场。在沈阳路东至抚近门,西至怀远门,北通天街向北延伸至沈阳路,南至热闹路地段规划建设面向沈阳经济区的文具、玩具、礼品和办公用品主题消费市场。积极引进世界或国内著名文化用品代理销售商和专业文化用品经营企业及相关企业。规划建设、整合一批现存的文具、玩具和设计产品(包括家居设计、室内设计和装饰设计等)零散经营商,推出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消费产品。促进文化艺术用品销售与家居装饰、文博旅游、动漫形象设计(如与玩具、文具和装饰品等)的合作开发,开拓艺术品主题精品消费市场。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文化消费品代理商,重点开展符合市场发展需求和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消费品经营业务。   5.文化人才市场。以沈阳市人才市场为中心点,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为连接点,规划建设立足沈阳、面向辽宁、辐射东北地区的文化人才中介平台。支持建立以沈阳为核心、辐射东北地区的“文化产业人才库”,并建立各区、县(市)联络站,由各区、县(市)联络站收集本区、县(市)文化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进行人才推荐。积极利用辽宁省人力资源管理调配中心和辽宁就业网等平台,推进以现代传媒技术为手段的人才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以文化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人才信息储备和发掘、利用工程。通过沈阳海外人才交流协会和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沈阳分中心等机构,建立以文化人才市场为出口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与省内、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文化产业组织领导体系。   ⒈构建文化产业领导管理体系。以成立沈阳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契机,设立办公室,由市委宣传部负责全面协调,市发展改革委、财政、规划国土、统计、国税、地税、工商、文广、体育、旅游等部门参加,对全市文化产业工作进行整体统筹协调,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审批。   ⒉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积极筹建沈阳文化产业促进中心。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各区、县(市)设立对接机构,使文化产业发展的部署工作落到实处。   ⒊构建文化产业市场引导体系。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发挥政府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台政策、营造环境、搭建平台和服务保障的职能。政府负责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战略方向和产业导向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实行针对性指导,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进行产业支持与扶持。   (二)建立文化产业政策支撑体系。   ⒈落实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相关政策。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刘云山同志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以及《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精神,加大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以确保我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规划如期完成。   ⒉完善和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优惠鼓励政策。规划出台主要针对基地(园区)建设、投资者的土地政策和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涉及到的土地房产优惠政策。规划出台有利于文化创意及相关企业的财税政策,运用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手段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落实社会力量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所得税扣除政策。   ⒊加强文化产业立法建设。研究制定《沈阳文化产业促进条例》,通过法定程序逐步将文化产业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开展文化法制宣传,保护知识产权。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⒈营造鼓励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大力开展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活动,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我市文化产业的投资、经营、销售和管理。支持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运用审批准入手段引导项目在准入资格、经营模式、经营范围、融资、税费等方面实施配套优惠政策。   ⒉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政府、企业、金融及中介机构之间的投融资关系,落实和完善《沈阳市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通过做大做优文化企业贷款担保资金,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无形资产评价机制,实现无形资产的有效质押,以及为重点企业与项目提供文化产业专项贷款绿色通道等。   ⒊建设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功能平台。通过辽宁·沈阳文化知识产权交易所等组织的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在债权融资、私募融资、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并购重组等方面提供服务。通过研讨会、洽谈会、推介会、博览会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推动社会资本流向文化产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以资本为纽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选择重点企业进行上市培训,支持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适时上市融资。   (四)建立文化产业人才体系。   ⒈支持建设文化产业人才中介平台。推进一系列人才机制和人才中介机构的建立。建立起包括信息披露、投融资促进、登记托管、资金结算在内的文化企业投融资人才体系。积极支持各类文化经纪人和经纪执业人员开展业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文化产业发展和管理方面的作用。   ⒉大力扶持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支持在沈高校设立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培养文化创意、研发设计、营销管理和经纪人才。支持与北京、上海相关高校及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培训。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⒊努力改善吸纳人才的软、硬环境。建立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与特殊艺术人才保护政策。制定并落实鼓励来沈创业的优秀创意人才的薪金、租房补贴、购车、购房、子女就学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加大力度引进龙头企业和业内领军人物。积极探索设立文化产业方面各种人才的奖励资金或基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人员的表彰奖励。   (五)构建文化产业宣传格局与品牌传播机制。   ⒈达成宣传共识,形成宣传核心。以推介精品项目、打造品牌活动为着力点,逐步明确沈阳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城市宣传定位,确立总体宣传思路,建立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构建多层次的外宣格局。以市委宣传部为核心,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沟通联络,围绕城市的核心价值,统一思想,共同推动我市文化形象建设。   ⒉增强宣传意识,营造宣传氛围。根据“宣传也是生产力”的外宣理念,增强宣传意识。建立“统筹协调、各负其责、有序实施”的形象宣传工作机制。扩大宣传载体范围,夯实宣传群众基础,提高宣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加形象和品牌宣传的资金投入,安排一定的年度专项资金,用于政府公共宣传,完善宣传服务平台。   ⒊建立品牌与传播研究机制。借助专业机构和传媒,专门研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品牌与传播问题。从我市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实际出发,结合文化产业规划与发展战略,对文化产业品牌的传播主体、受众、媒介、技巧等实施研究,分析和概括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品牌发展与传播的战略性建议及可操作性方案。通过建立有效的品牌传播机制,开发网络和其他传播资源,强化文化产业品牌的传播效果。

发文文号:
沈政办发[2011]第85号  
颁布部门: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
现行有效
颁布日期:
2011-09-23
实施日期:
2011-09-23
内容分类:
文化:文化一般规定
原文获取
正在处理中...
该文献暂无原文链接!
该文献暂无参考文献!
该文献暂无引证文献!
相似期刊
相似会议
相似学位
相关机构
正在处理中...
相关专家
正在处理中...
您的浏览历史
正在处理中...
友情提示

作者科研合作关系:

点击图标浏览作者科研合作关系,以及作者相关工作单位、简介和作者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发文刊物及参与国家基金项目情况。

主题知识脉络:

点击图标浏览该主题词的知识脉络关系,包括相关主题词、机构、人物和发文刊物等。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 用户帮助| 京ICP备1202074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329号

检索设置


请先确认您的浏览器启用了 cookie,否则无法使用检索设置!  如何启用cookie?

  1. 检索范围

    所有语言  中文  外文

  2. 检索结果每页记录数

    10条  20条  30条

  3. 检索结果排序

    按时间  按相关度  按题名

  4. 结果显示模板

    列表  表格

  5. 检索结果中检索词高亮

    是 

  6. 是否开启检索提示

    是 

  7. 是否开启划词助手

    是 

  8. 是否开启扩展检索

    是 

  9. 是否自动翻译

    是